三门峡市公安局关于对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77号建议的办理情况报告
张豪代表:
您提出的“关于防范电信诈骗工作”的建议收悉。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,随着我国金融业、通信业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代通信、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存在的漏洞,疯狂实施诈骗犯罪活动,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,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。
一、强化部门联动,构建协同工作机制。发挥党政统领、协调各方作用,将打击治理工作作为党政工程、民生工程、“一把手”工程强力推进。一是建强组织体系。党政主要领导逢会必讲、逢调研必督,建立市、县(区)、乡(镇)、村(居)“四级书记”抓反诈机制,明确各级党政主官主体责任,全市党政部门全体系组织,汇聚工作合力。二是建强保障体系。将打击治理工作纳入到平安建设”考评中赋予浓墨重彩,积极开展“无诈乡镇”、“无诈村居”、“无诈社区”创建工作,进一步推动市县联动、部门协同。三是建强行动体系。充分发挥牵头抓总、居中协调作用,明确28家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,健全工作机制,共同参与打击治理。先后召开反电诈专题会、推进会、约谈会等会议20场次;抽调银行、运营商等部门进驻市反诈骗中心,实行与原岗位脱钩、与攻坚目标挂钩机制,确保上下衔接顺畅、指令高效落地。
二、紧盯源头防治,保障公民信息安全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的普及,进一步压实了金融机构、电信、互联网企业的行业监管主体责任,促进行业部门建立联合公民个人网络信息保护及防范机制,督促规范电脑端、移动端软件“个人隐私保护协议”签订流程,将物流信息、购物信息、贷款信息、医疗信息四类敏感信息纳入重点保护范围,严防相关信息泄露事件诱发电信网络诈骗。截止目前,共破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43起,抓获涉案人员300人,向相关企业发送提示函20余次,进一步堵塞了行业监管漏洞,保障了公民信息安全。
三、加强技术反制,净化信息网络环境。积极宣传国家反诈中心APP,目前全市已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人数达75.6万人,构建全社会反诈浓厚氛围。今年以来,全市发布电信网络诈骗预警54万条,通过黑样本数据库共推送封堵数据2万余个。今年以来,公安机关联合移动、联通、电信、广电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涉诈电话、短信、网站、APP等精准发现、动态处置机制,累计拦截涉诈通话3000次,发送实时预警劝阻短信3万条,监测处置涉诈网站1523个,涉诈APP 1100余个清理整顿违规办理和长期未启用号卡;联合人民银行定期开展存量账户风险排查,累计排查个人账户1085万户、对公账户9.2万户,根据排查情况撤销账户0.9万户,管控风险账户3.7万户。
四、深入宣传教育,提升群众防范意识。印发了《三门峡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中宣传月工作方案》,公安机关联合教育局等7家单位发布了《青少年涉电信网络诈骗告知书》,积极组织开展进社区、进农村、进家庭、进学校、进企业的“五进”活动,积极创建无诈社区,形成全社会反诈的强大声势。我市组织全体民辅警和联席办成员单位深入学习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,深刻理解条文内涵精髓,要求结合各自职能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齐抓共管、群防群治,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,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。截止目前,全市累计开展反诈宣传讲座500次,转发播放视频10万余条,张贴宣传海报100万余张,悬挂反诈条幅10万余幅、制作反诈展板6万余个。
五、下步工作打算。一是加强预警劝阻。完善劝阻工作机制,针对资金预警指令,做到全量见面劝阻到位,加强事后劝阻,持续关注潜在受害群体,防止预后被骗情况发生,有效提升预警劝阻成功率。二是加强重点劝返。压紧压实属地主体责任,全面开展涉诈重点人员教育劝返、拦截劝阻、回流打击、列管列控及自主摸排等工作,加大滞留境外涉诈重点人员劝返工作力度。三是加强资金拦截。强化工作发现,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、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强风险排查,及时发现涉诈异常账户,及时采取风险防控措施,提高事前、事后追踪涉案资金能力,最大限度返还被骗资金。四是多形式宣传。坚持“传统+新型”“线上+线下”相结合形式,综合运用电子屏、海报、短视频等宣传载体,针对性发布反诈防骗系列提示报道,进一步拓展反诈宣传广度,全面增强群众防骗意识,引导群众擦亮“火眼金睛”,及时识破看穿骗子的伎俩,打好“预防针”、增强“免疫力”。
感谢您对公安工作的关注和支持,我们将进一步立足岗位实际,履行工作职责,全力以赴为我市经济发展、群众生活和创建文明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。由衷地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、支持我们的工作。